来源: 来源:上观新闻 | 时间:2018-05-08 | 栏目:法治/社会 | 点击:次
“拜码头”是从旧中国时期就有的官场陋习,是一种将帮派文化和江湖习气带到官场中的行为。为政者不思为民服务,而是先拉帮结派划分地盘和利益。这也成为旧中国官场乌烟瘴气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这种“拜码头”文化有着复活的趋势,因而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和严厉的打击。对于这种“码头”文化,上观新闻于8日发文进行了阐述和抨击。
以下为报道原文:
“码头文化”是个什么东西?这里特指过去较长时期,在某些地方、某些层面风行过的一种官场腐败。同分裂主义的“山头文化”、宗派主义的“圈子文化”一样,行帮主义的“码头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怒斥的政治生态中的“毒瘤”。从薄熙来到孙政才,从郭伯雄到徐才厚,从周永康到令计划,贪官腐吏兼野心家阴谋家,无不奉行“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原是长江沿线围绕着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中下层群体的一种文化,为了在大江大河的严苛环境下生存下去,为了抱团图安和发展,形成了推杯换盏乃至割头换颅的江湖义气和行帮形态。它往往以“义”字为口号,其实以“利”当头,是一种形”义“实“利”的文化,这些人看似“五湖四海”,豪爽好友,其实常囿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没有宽阔的眼界。
这种本来良莠相兼的“码头文化”,到了过去一个时期,成为官场中一大奇观,政治生态中一个令人注目的封建回潮。
“码头文化”风行“拜码头”。往往在一地的“码头”上,有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大”,对于他的“人身依附”,是码头行帮的纽带与实质。他的部属、手下,“身边人”,均将其奉作“老板”“教父”“恩公”,自己则甘当下人、伙计、“家臣”、“门附”,终身依附,而且色彩鲜明,说到底,就是“XX的人”,“码头”上围着他转,“圈子”里号令一统,真可谓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这种高度组织化、系统性的“码头”,曾经在某些地方成为事实上的“权力中心”,一个新到的“书记”也好,一个外派的“市长”也好,来了就要“拜”他们的“码头”,如果不买账,那就寸步难行。不是曾有这样的县委书记,刚到一县,因为“不懂规矩”,没“拜码头”,所以只干了几个月就乖乖走人吗?可见这些地方,公权力早已沦为“码头”的私器,更不要说其他啦。
当然“拜码头”,也不全是拜官场的“老大”。山西省古交市委原书记毋青松到任第一天,行李还没有放下,就接到当地大名鼎鼎的煤老板张新明一个电话,“你来了古交,也不到我这里来拜码头”?这个居然可以对官场发号施令的“太原第二组织部长”张新明,就是三晋政商两界的“幕后老大”,你不“拜”他这个“码头”,那时还真不行!
(张新明,和讯网)
不是说“码头”有着紧密的“组织化”吗?同属一个“码头”的人,从此抱团结伙,同进共退,俱损俱荣,更“紧密”的,是“码头”上的“兄弟”,同腐共贪、利益共享,一方面把自己“地盘”里的权力作为加盟的筹码,一方面又和“码头”内的“老板”们结成利益纽带,形成“利益集团”。
“码头”其实就是“山头”、就是“帮会”,上有“龙头老大”,类似黑道江湖,下有“同门兄弟”,一如封建朋党,严重恶化了一些层面的政治生态,成为一些地方“塌方式”和“系统性”腐败的最大要因。
为什么要热衷于“拜码头”?因为在过去一段时期,在某些地方,拜了“码头”就是入了“帮”,不但有了“人身依附”、得到庇护,更有了“仕途前景”,入了升官晋阶的“快车道”,而那些不入伙即“不明事理”的“独立大队”,任你德才勤绩,不总是搁在一边、坐十年冷板凳吗?所以拜了“码头”的,才是“自己人”,才能得到“重用”。
正是因为这个一荣俱荣,所以“码头”上就有严格的“行规”,团伙之人,不但要讲“义气”,利益均沾,还要讲“骨气”,遇到“风浪”要攻守同盟,联手互保,碰到“难关”要挺身而扛,共渡时艰,尤其是一人“进去”之时,更要咬紧牙关,不吐一字,在“里面”的表现,成为“码头”考察你有没有“义”字的“试金石”。如果是条“汉子”,“出来”后自有“照应”,假如你“喷”了,牵涉到了“码头”上的“兄弟”尤其是“老大”,将来就“没有饭吃”。
可惜这种江湖上的“规矩”,黑社会的“道”,形“义”实“利”的“码头”中人,没几个能守得住的。君不见但凡“老大”一出事,看似“森严壁垒”的“码头”,不是“盘根错节、一朝倾覆”,统统树倒猢狲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