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监督

四川新闻网:高考品德加分恐致加分腐败

来源: 未知 | 时间:2014-05-26 | 栏目:舆论监督 | 点击:


 
  全国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相关信息。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记者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一直备受质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本没有提及高考加分的内容,但是在征求意见中,许多人建议规范甚至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以便减少“以权谋分”的腐败现象。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让高考重新“裸”起来。在我看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虽有因噎废食之嫌,但是反对高考加分的汹涌的民意,表达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担忧。
  31省份高考加分大瘦身,特别是体育、奥赛等传统高考加分项目纷纷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契合了民意期待,受到网友欢迎不难理解。但是部分省份将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列入加分项目,也引起了网友质疑。虽说将将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列入加分项目,有利于弘扬道德正能量,但是,见义勇为如何认定,普通的好人好事算不算,事先策划的“英雄救美”算不算,这些问题都不容回避。特别是思想品德加分如何确认,如何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人的品德,思想品德加分会不会代替体育特长成为新的加分腐败重灾区,让人难以放心。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俨然成了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根本不会武术套路,缺乏体育特长的同学,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就连高考“裸分”状元也落选名牌大学。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长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正要义,教育功能也被异化。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对高考公信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应该说,“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高分加分政策执行太随意,让教育公平很受伤。看多了高考加分腐败,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高考加分衍生的腐败问题,就全盘否定高考加分政策。也不能一味责怪公众思维僵化,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已经掣肘了素质教育与不拘一格选才观,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误伤一些偏才、怪才,但是我们不能奢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事实告诉我们: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加分项目太多,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考加分政策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
  即便目前不宜取消所有的加分项目,至少要严格高考加分程序。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的弊端,循序渐进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心仪的学府。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随意加分。比如,山东省取消全部省级加分项目,体现了地方的权力避嫌意识。
    从根本上讲,“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不管是体育、奥数加分项目,还是思想品德与见义勇为加分项目,都要把加分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民意评判,而不能闭门造车。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